著名昆蟲學家龐雄飛院士曾表示,“南嶺和嶺南”是生物多樣性特豐產地。作為中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南嶺保護了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是我國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針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南嶺地區現有自然保護地碎片化嚴重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亟待加強的情況,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強副研究員帶領的動植物網絡與功能生態研究組建立了成熟的“南嶺山地野生動植物監測網絡體系”,不僅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連續系列突破,顯著提升了我國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影響力,而且依托詳實的野外監測數據給政府主管部門提供多份決策咨詢報告及規劃,獲得省里的高度評價。
張強,2006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后師從鄒發生研究員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攻讀博士學位,由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現已更名“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培養并留所工作。2016年,張強師從集合群落創始人Marcel Holyoak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開展訪學,2018年回國后引進高水平國內外青年學者組建動植物網絡與功能生態研究組。
南嶺山地代表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莽山原矛頭腹、金斑喙鳳蝶、鱷蜥、黃腹角雉、藏酋猴、海南虎斑鳽、赤麂)。
圖片來源: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視界紀錄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一、扎根南嶺十余年,建立野生動植物監測網絡體系
“像鳥類學、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等學科是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學科,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很大程度建立在野外觀察的基礎之上。由于自然界存在巨大的時空變化,因此要獲得對自然界相對完整的認識,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尺度,這也決定了這些學科的研究要取得一定成績就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和沉潛。2011年,我們為了開展南嶺山地生物多樣性海拔梯度研究課題第一次登上了南嶺最高峰——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說實話,那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這項監測工作一做就是十年?!睆垙娦χf。
南嶺山地海拔梯度動植物監測網絡示意圖
南嶺的監測工作會按季度每年開展,經過十年的長期野外監測和研究積累,課題組建立了包括鳥類、獸類、蝴蝶、植物大樣地及土壤微生物等類別在內的成熟的南嶺山地動植物監測網絡體系。課題組致力于解決山地動植物互作網絡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等理論難題,包括:1)南嶺山地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網絡的維持與共存機制;2)海拔脅迫梯度與植被演替序列上森林動物與種間合作組織的功能適應與進化歷史;3)城市化干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全球氣候變化對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機制,為南方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理論依據。近年來課題組取得了系列原創性和領先性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發表在Ecology、Journal of Biogeography、Biological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 Biology等生態學、生物地理學、保護學專業旗艦期刊,張強也獲得了“2020年第十三屆鄭作新鳥類科學青年獎”、“2018年廣東省科學院首屆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7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6年廣州市科技計劃人才專項—珠江科技新星”等獎項。
二、基礎研究服務廣東生態文明建設
扎根南嶺,張強團隊完成了多個科研監測平臺的建設工作,如“國內首個鳥類全區網格化標圖監測網絡-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生態綜合試驗站”、“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熱帶亞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等。近年來,張強團隊以詳實的野外監測一手數據為基礎,以南嶺國家公園規劃設計、城市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森林城市群野生動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區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技術規范、廣東省林業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和廣東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發展等內容為主題撰寫報送了多份決策咨詢報告及規劃,為維持生態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改善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生態屏障、以及服務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第一手的決策數據和科學理論。2020年8月,省里考察南嶺的車八嶺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平臺,贊賞車八嶺生態保護得好,科研信息化做得好,建議在全省大力推廣出去。
張強在央視國際頻道解讀“廣東省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取得的進展”
漂亮的南嶺“成績單”背后是科研人員日復一日的堅持與汗水。無論是基礎理論的探索創新還是技術發明的應用研發,無論是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還是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每個科技工作者都得學會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強大內心”,張強說,“動植多樣性調查與基礎科學研究的野外工作其實是非常艱辛的,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但是科研與生活一樣,必須堅定自己所選擇的道路,并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個世界是非常需要你的,正如你的家庭非常需要你一樣,對美麗動植物精靈的興趣是初心,情懷家國是理想也是使命,人能篤實,自有輝光?!?/span>
三、“人能篤實,自有輝光”
廣東省科學院作為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引進大量年輕博士與優秀人才凝心聚力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機構。在張強看來,這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發展的好機遇,但正所謂機遇與挑戰并存,身為一名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常常思考凝練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1. 堅持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張強說,“生態學的研究,相較于智商聰敏,更需要的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孜孜以求的精神。有沒有追求,有沒有追求的動力,對做出科研成果來說是很關鍵的!‘持之以恒的強大內心’真的很重要,很多工作要默默積累很久才能收到正向反饋,我們的監測數據一做就是10年,當終于收到審稿人‘The impressive dataset was noted and the work was thought to be of generally high quality!’(譯:我們收到了這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組,我們認為這項工作的整體質量很高?。┑脑u價時,當時真的是興奮得想立刻開啤酒慶祝?!?/span>
2013年赴英國參加第九屆歐洲鳥類學大會,圖片拍攝于倫敦
2. 興趣
牛頓說,在他的科學生涯中,他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玩的孩子一樣,找啊找,最終找到了更美麗的貝殼,“像玩耍一樣”說的正是科學家做研究的興趣。當今美國生物學界的翹楚Edward O. Wilson也曾說過“興趣第一,訓練第二”是許多成功科學家用職業生涯展現出來的做研究的重要原則。張強非常認同科研興趣的重要性,“過去二十年,生態學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最顯著的特點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中不乏需要對分子進化、生物地理、全球氣候變化、控制實驗、大數據等多元化知識體系結構進行學習與梳理,學海無涯,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才能讓自己保持專注與熱情,基于持久興趣的決定和努力也常常是無悔無憾的?!闭f起確認興趣與方向,張強說“接受科學通識教育,選修一些其他學科是很有趣的,也許存在愛好主動找上門來的可能,但還是不要心存這樣的僥幸,主動尋找更靠譜?!?/span>
2014年代表中國參加WWF觀鳥大賽
3. 創新
“目前的多數科研人員都會說創新與挑戰,我也是?!睆垙娬f,“自然科學研究探究的是事物的真相及規律,我深信創新是必然追求。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創新來源于我們對學科的整體把握,知道目前認知的邊界在哪里,并千方百計去突破這個邊界。比如生態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增進生物體與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解,這超越了解決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的問題的局限。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暴發,這背后的生態學機制有關生物多樣性對于動物源性病原體的承載能力或稀釋效應,生態學機制的平衡被打破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用或接觸野生動物這么簡單?!?/span>
Anders Moller教授考察南嶺鳥類
Richard Leithwaite教授參加南嶺動物科考
“創新來源于獨特、新穎的研究思路與合理、巧妙的實驗設計。我在構思研究的時候會常常想,這篇論文為什么值得寫?新意在哪里?閱讀文獻的過程也是逐步提高鑒賞力的過程,知道哪些文獻好、為什么好?!睆垙娬f,用一句他喜歡的詩句來說,就是宋代戴復古的“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span>
四、寫在最后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將于2021年10月在中國舉辦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之本,為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源和生存環境。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問題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將在中國舉辦。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如何攜手各方共同保護戰略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是當下生態學家的時代使命。
“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南嶺十年,張強對師友和隊員充滿感恩?!俺砷L、立志、修身、明理”,張強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