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廣東省農業大市,雷州半島是南繁育種基地、北運菜基地、熱帶水果基地,在服務國家二線南繁制種基地和打好種業翻身仗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羅青文自2018 年就任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以來,一直扎根湛江農業科研基層一線,圍繞當地農業產業技術需求,致力于農業科研、技術服務及科普教育等工作。他立足種業科研,以廣東種業技術創新為己任,以“優質高產、提質增效”為目標,圍繞“基礎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典型應用示范”全創新鏈系統部署,結合粵西美麗鄉村建設、振興鄉村產業戰略,積極參與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發揮科技為民真價值。
荊棘中不談苦辛,只為那一片“甜”
羅青文于2018年就任湛江甘蔗研究中心主任以來,以立足湛江、面向廣東種業技術創新為己任,聚焦湛江現代種業發展需求,主持承擔“湛江特色經濟作物種業提升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創業團隊引育“領航計劃”等重大項目,帶領團隊著力向湛江特色經濟作物(菠蘿、甘薯、火龍果、香蕉、甘蔗等)發展過程中種子種苗這一“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進軍。
羅青文與種子種苗
甘蔗對保障國家食糖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甘蔗品種選育過程中,羅青文為了這一“甜頭”可謂“吃盡苦頭”。甘蔗雖甜,培育的過程卻很“艱辛”。農作物的培優增質是一個極為漫長也極有可能努力付諸東流的事情,它需要科研工作者等得起、耗得動、吃得苦。甘蔗優良品種選育周期長、見效慢,一個新品種的培育需要經歷10 年以上的時間,這期間蘊含了太多的可能性, 成功與否是個未知數,充分體現科研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不計較“得失”的優秀品質。羅青文仍清晰記得,在田間選育調查時,穿梭在悶熱難耐的甘蔗林里,蔗葉割在臉上、胳膊上,蔗毛扎傷裸露肌膚。湛江常處臺風過境區,在大風大雨侵襲后的甘蔗地里調查選種更是“苦不堪言”。
品種培育著實不易,但“苦盡甘來”。羅青文與團隊成員綜合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積累,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種方法。通過種質資源收集和創新利用研究,建立特色經濟作物的種質資源庫,包括中藥材、果蔬、花卉等,為下一步的品種優化及產業升級提供資源保障;通過研發高效快速的育種新技術,引進和改良培育優良作物新品種,包括菠蘿、甘薯、火龍果、百香果、甘蔗、中藥材等系列品種品系,結合常規育種方法培育出抗性強、品質優、產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種,逐步向產區推廣種植,優化品種布局;通過育繁推一體化及配套關鍵技術研發,聚焦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甘薯、菠蘿等湛江主要經濟作物健康種苗的脫毒快繁技術瓶頸,建立全創新鏈的示范模式,實現種苗的工程化與規?;a,滿足了年產優質健康種苗1000萬株以上的生產需求,有效提高當地主要經濟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對促進地方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特色經濟作物提質增效,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
展開創新發展雙翼,助力鄉村振興
羅青文牢記習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著重推動科研資源科普化?!稗r業是接地氣的科學,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產業,做好科學普及尤為重要,同時還能反哺科技創新?!?,羅青文堅定的說。
他依托自身組建并參與多家科普協會或聯盟,建設科技服務站2個,以站為點,聯合單位成員,提供技術培訓與科普教育,開展農業產業技術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羅青文作科普介紹
羅青文牢記作為科技工作者的義務與社會責任,結合單位農業科研特色,聯合推動湛江地區科研資源科普化,以“種、賞、品、鑒”為研學思路 ,建立了科研實踐體驗區、科研成果觀賞區、儀器操作區、專家科普講座、科技活動討論區等活動區域,實現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等四聯動的科普場所,融文化性、知識性 、趣味性于一體 。 2020-2021 年間,他所在的單位先后獲得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遂溪縣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并與多個科普基地聯合共建湛江市科普基地聯盟,為湛江農業科普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礎。
“農業科研人才、職業教育的實訓培養也是我們科學普及的重要部分?!绷_青文不僅帶領團隊承辦湛江市科協常委會大會、沙龍交流與培訓教育等活動,組織策劃了單位博士團隊入校開展專業性科普課程,讓學生們感受博士們的科研學識魅力,開闊視野,提高科研興趣;還積極參與科技一條街、科普流動科技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春耕會等活動,聯合省市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湛江科普研學精品線路,促進湛江科普研學與農旅融合。
一顆紅心永系“三農”,科技扶貧必須“授人以漁”
“我們的科學研究實打實的扎在這片土地上,我最希望的就是能夠讓這里的貧困地區在科技支撐下,內生動力,這才是‘授人以漁’”。羅青文的話語飽含著熱情和決心。
羅青文致力于省科協在遂溪縣西塘村的定點扶貧任務,將當地特色作物種苗脫毒生產技術及種植服務技術充分應用到科技扶貧工作中,解決當地種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他還助推建設光伏立體種養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廣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科技及精準扶貧成果,成效顯著。
自承擔廣東省、湛江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羅青文圍繞湛江市農業生產存在的實際問題,積極下鄉,扎根入戶,開展科技支農。他組織建設“湛江特色經濟作物種業提升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創業團隊,對接服務湛江16個自然村,發揮單位技術優勢,貫徹以企促農的服務模式,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科技助農。服務三農行業,共建企業工作站20余家,以點帶面輻射推廣,服務企業 80 余家,單位于2021年被認定為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
羅青文介紹企業工作站
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是其發展后勁的集中體現。羅青文同志立足當地,具有農業發展大局觀。他建立“產-研-推”一體化創新機制,為合作企業和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形成“科研人員+企業+村委+農戶”的科技興農鏈條。在科技助農過程中,他探索出了由專人對接服務對象,調查整理農戶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聯合研究所內外專業技術團隊進行探討和反復論證,快速實現“1+N”(N為科研團隊)的科技扶貧模式,針對種植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其聯合對接企業共同組建項目聯合體,實事求是解決實際生產中的技術問題。
作為國家甘蔗產業技術體系蟲害防控研究團隊成員以及廣東省甘蔗劍麻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湛江示范基地負責人,羅青文還擔任廣東省甘蔗學會副秘書長、湛江糖業協會副理事長、湛江食品行業協會副會長、湛江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理事、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湛江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他帶領團隊先后獲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省市級別獎勵6項,包括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4項、湛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育成作物新品種7個;獲得科技成果鑒定或登記6項;實現科研成果轉移轉化1項。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恪守科學道德,堅守良好作風,艱苦奮斗,積極做好科研、科普與科技服務工作?!边@是羅青文對自己的要求和勉勵,也是他努力踐行的故事。扎根農業基層,深入田間地頭,羅青文把論文寫在他最愛的這方大地上。
【欄目策劃/編?!渴】茖W院綜合辦公室
【原稿來源】《廣東科技報》
【投稿信箱】gdasgzh@163.com